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记住,那可真是一大妙事,哪怕有效期只是短短的一小时也好。过目不忘的人物一直都是颇为神奇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MAX的“天才大脑”呢?
大脑记忆密钥
人的大脑中存在复杂的神经网络,其基本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而记忆的过程就是由这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的活动产生。神经元活动时产生特定的膜电位变化,可以传递刺激信号,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和传递,信息便在大脑中储存。
记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人的记忆中包含其所知的一切学识、技能以及经历,而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
若想要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则需要不断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就会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遗忘的进程是有规律的,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才能做到不遗忘。
造就“天才大脑”
记忆可以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保持极短的时间;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在几分钟内指导决策;长时记忆,可保存几天甚至几十年。“过目不忘”指的都是短时记忆,一段时间过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通过使用记忆方法,可提高记忆速度和能力。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碎片记忆等方式,以及提纲、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能增强记忆力。
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将短时记忆加深到长时记忆。信息足够引起很大兴趣或震撼的,短时记忆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青少年时期人的记忆最佳,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记忆速度有所下降,提取信息能力有所更强。
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记忆本身便是一种很神奇的概念,它存在于你的脑中,却看不见摸不着。
“过目不忘”的短时记忆令人羡慕,“最强大脑”的天才能力令人神往。
微生物来源的信号,可以改变相关的神经元功能和结构。肠道菌群的破坏会影响学习行为。
记忆是一种意向性能力
与其他意向性能力类似,记忆并不保证对已发生的事实进行忠实记录。人类的“自传体记忆”就具有大量的虚构成分(如我们幼年时期的很多记忆往往都渗入了事后的信息加工),这些虚构存在着不少与事实大致相符的成分,也存在着错误想法——尽管在这些或大或小的错误中,有不少错误都不是致命的。不过,我们知道记忆只能算是“基本可靠”,并且在需要精密追索记忆内容时,会诉诸于其他信息载体(如日记、录像等)。完全信赖记忆的人,往往会在行为上出现诸如偏执、不听劝等。
记忆能力并不能落实为一个单独的记忆功能模块,而必须实现为上述这些复杂心智能力的衍生物,由此带来的技术设计量显然是很大的。更麻烦的是,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上述这些能力的模拟能力,而只能完成在特定类型的输入与特定类型的输出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的任务。然而,从哲学角度看,不进行此种对记忆的模拟,智能的本质特征——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最少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的系统适应性——就不能实现。因为,缺乏记忆的系统所能做的,只能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全部摊在纸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并且会因为无谓的信息搜索浪费大量资源。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学界的主流信息检索技术,或许已走上了一条从哲学角度上看毫无希望的“死路”。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应重视记忆这一重要维度。
大脑运作需要“养分”,如葡萄糖、氧气等,如果降糖过快,大脑无法得到充足的能量供应,便可能导致脑细胞损伤,伤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比如加速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整合多年鸟类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迁徙系统,揭开了北极游隼迁徙的秘密。那么游隼的迁徙路线到底是什么样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卫星追踪技术,如今被多用于鸟类迁徙研究。为了了解游隼的迁徙之路,研究人员为北极游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研究人员历时六年在北极圈的六个地区(科拉半岛、科尔古耶夫岛、亚马尔半岛、泰梅尔半岛、勒拿河、科雷马河)为56只游隼成功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天空广阔,游隼如何挑选迁徙路线?卫星追踪分析发现,这些北极游隼在欧亚大陆主要使用5条迁徙路线。这些路线具有非常高的迁徙连通性,同一只鸟在不同年份,也几乎会沿着同一条路径返回北极地区,暗示着游隼可能具有非常强的长期记忆能力。飞机都要靠导航,鸟儿怎么知晓回家的路线?无论是哪条线路,距离都长达上千公里。长路漫漫,飞机都要靠导航,游隼是怎么知晓迁徙路线的?通过对长短迁徙种群基因组的对比分析,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一个和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长距离迁徙游隼中受到了正选择。实验证明长、短迁徙种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异,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游隼为什么能够“记住来时的路”。游隼看见并记住了那些我们甚至不曾知晓的图案;那整齐四方的果园和森林,那永无止境变换着形状的田野……它记住了这一连串的图形,并凭此穿越千山万水,找到了回来的路。”
通过玩小孩培养注意力
4种游戏可以帮助父母在玩耍中引导培养宝宝注意力。
1.戴帽子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配对游戏,家长把家里的各种空塑料瓶的瓶身和瓶盖放成两堆,让宝宝来配对,给瓶子“戴上合适的帽子”。注意,瓶盖的大小要区分明显。
游戏解读: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在动手操作中加强观察的注意度,同时还能锻炼手部的肌肉。
2.传话
游戏玩法:让宝宝当一个小小传话员。比如,让宝宝对爸爸说:“妈妈说,报纸在书桌上。”让他对妈妈说:“爸爸说,知道了,谢谢!”传话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注意,如果宝宝在游戏过程中更改了词语,但意思表达准确也算是完成了目标。
游戏解读: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的听觉注意力,同时对记忆力和语言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3.拼图
游戏玩法:让宝宝玩拼图,从最初的两三块起,逐渐增加块数。要选宝宝熟悉的、喜欢的图形,比如,小动物、卡通图形等。如果宝宝入门有些困难,可以让他对照着完整图形进行拼搭,指导他注意拼接处的特点。
游戏解读:拼图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拼图的难度要逐渐加大,要让宝宝有一种成就感,才能保持他对拼图的热情。
4.变魔术
游戏玩法:两个空碗倒扣在地上,把一样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碗下,让宝宝注意看妈妈移动交换的位置,最后猜一猜哪个碗下有东西。
游戏解读:锻炼宝宝的视觉注意力。父母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调动宝宝的记忆力、策略性,并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
慢性心衰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哪些表现?
慢性心衰是心脏疾病最严重的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3%至73%的慢性心衰患者发病期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出现记忆力降低、反应减慢、语言障碍,导致自我监测及自理能力下降。具体来说,患者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记忆损伤。心衰患者血液动力学异常,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影响脑功能。最显著的表现为情景记忆受损,摄取、编码、提取信息的能力减弱,对时间、地点、人物记忆模糊,一离开医院就忘记吃药、剂量、复诊等。
执行功能受损。执行功能是最易受损的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可帮助慢性心衰患者识别病情恶化表现,比如呼吸困难、水肿等,从而及时就医或寻求照护者的帮助。一旦执行功能受损,个人处理新信息和在新环境下进行决策的能力将会下降。
注意力受损。慢性心衰患者离院后,需要记住服药时间、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和管理饮食起居,注意力受损会直接导致患者对服药、限盐、限水的依从性降低,影响预后。
神经传导速度受损。神经传导受损的心衰患者,反应迟钝、智力下降,既难以及时发现自身的异常反应,也难以理解或正确执行医生的用药指导,更难以执行医务人员提出的管理计划,从而延误医疗救治。
慢性心衰患者认知功能出现障碍时不易被察觉,一般需要借助一些测试工具进行检验。
方法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主要用于测评患者的记忆和语言功能,对执行功能的测试较少。这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但该量表对于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敏感性不高,有“天花板效应”,且易受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方法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该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覆盖面更全,但评估时间较长。测试内容包括执行功能与视觉空间感知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表达、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和定向力。
另外,针对特定功能的筛查可使用不同量表,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生活中,慢性心衰患者及照护者都应留意患者的认知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